打开客服菜单
在传承创新中探寻文化魅力!《经济日报》聚焦云南文博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4-02-16 21:38:19     安博作者: 小九看球直播网址

  从一场演出到一场展览,从千年非遗技艺到民族歌曲时尚演绎,从视觉盛宴到观点思辨——10月20日至24日,以“七彩非遗·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走过10年,云南文博会常办常新。本届文博会上,国内600余户商家展出近50万件文创产品,展览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全方面展现了云南非遗传承与发展、创意赋能文化、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最新成果,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乌铜走银、曲靖斑铜、建水紫陶、永子围棋、马树红毡……云南省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亮相云南文博会,演绎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故事。

  在文博会展台,国家级非遗“永子”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为让“永子”的传承更具创意,保山市根据“永子”制作技艺创作舞蹈《永子传棋》,通过街舞和古典舞蹈相结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和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演绎方式,充分展示了围棋中黑白子对弈的画面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非遗保护与传承,既要坚守传统技艺的根和魂,也需更多“青春力”。清丽的配色、淡雅的气韵,书签、胸针、公文包、山茶花小夜灯,既时尚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刺绣产品让不少观众感到惊喜。楚雄州牟定县彝族刺绣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建勋和记者说,非遗传承也要兼顾市场走向,才能迸发新的活力。近年来,协会在彝族服饰的基础上,以“彝绣+产品”的理念进行产品研制,创作了首饰、框画、手提包、茶杯垫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楚雄彝绣惊艳亮相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创意传承让非遗更美。傣族剪纸和景颇族目瑙纵歌都是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传统技艺+数字技术”创新出《太阳之子——目瑙纵歌节的传说》等多部傣族剪纸动画短片,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传承。怒江州推出的“非遗+景区”“非遗+演艺”等非遗及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让现代建筑与古老村寨相辉映,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文旅体验,为怒江文旅融合注入了新活力。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上观展者正在选购傣族剪纸。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丽江博物院研究员陈登宇和记者说,本次文博会带来了十二生肖的拓印体验,让更多人感受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东巴纸的非遗技艺魅力,更好地推动东巴纸的传承。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丽江展区东巴文字吸引了众多参展者驻足观看。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本届文博会期间,多位非遗传承人表示,非遗技艺的传承,亟待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据了解,云南省2006年就开始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并建立了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非遗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文化工程。如今,云南探索出了“非遗+”的传承新路径,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向新而行,续写传承与发展的新华章。

  从云南综合馆到昆明创意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鲜活的艺术表演、充满创意的手工艺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展示……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展演、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云南文化、感受云南生活的窗口。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创意昆明馆。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一块锥形的火山石飘浮在空中,顶端点燃倒流香,烟雾顺着石纹飘向底座,酷似火山喷发的情景。“这样的产品叫磁悬浮香薰炉,通过磁悬浮原理,让蜂窝状较轻的火山石浮在空中。”保山市腾冲大家琢坊石木工程有限公司展台上,工作人员董梦琪向观众介绍,依托腾冲特有的火山石资源,公司还开发了火山石茶具、茶盘等产品,与腾冲的火山热海热门旅游相呼应。

  在大理展馆,“昆虫纪”则是孩子们的最爱。杨进辉和创业团队投身昆虫的研究和应用,并将昆虫和教育、艺术相结合,研发昆虫元素相关的各类教学标本、蝶画等产品,并开展昆虫科普研学探索大自然。“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我们从专业方面出发,研发昆虫文创,推行昆虫教育,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的欲望,帮助孩子建立生态环保理念。”大理诺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杨进辉说。

  被称作春城花都的昆明,鲜花常开不败,融入市民生活。创意昆明馆新型非遗美学空间内,摆放的各种插花作品意境别致。花艺师运用每片叶子、每个枝条搭配出自然姿态的线条之美,展现东方美学。

  今年9月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展区以“世界的普洱·中国的茶”为创意设计,设置有心愿树互动点、拍照打卡点、普洱茶制作技艺体验、普洱特色烤茶体验、民族织锦技艺体验等区域,让参观市民身临其境地感受淳朴自然的普洱茶文化、茶生活。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普洱展区。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到保山新寨“中国咖啡第一村”寻一抹咖啡香,到滇南临安镇淘一把建水紫陶壶,到鹤庆新华村拿起小锤当一回银器匠……无论是古老的传统艺术,还是前沿的文化创新,漫步文博会现场,可尽情欣赏云南丰富多样的文化风貌,感受云南文化产品的累累硕果,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文化与经济从来紧密相联,不可分割。10月21日,云南文博会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共有22个文化产业项目和58个文化相关项目进行推介,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游戏、艺术品交易等领域,不仅凸显了云南独特的文化资源特色,而且更强调产业的传承和创新。保山市腾冲翡翠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昆明滇池度假区人工智能数字文创研究中心项目、东川乌蒙之巅铜韵水乡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成功签约,拟签约金额达70余亿元。

  自2013年正式创办以来,云南文博会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不仅成为集中展示云南多彩文化的窗口,也为云南各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省内外大中小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通过展会,公司的石斛产品有了更多亮相和展示的机会,下一步要加快开发石斛文化康养旅游。”云南凌垭健康集团展会代表蒋忠艳说。

  文博会上,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云南很多地方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了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的同步推进。被誉为“葫芦丝之乡”的德宏州梁河县,因地制宜全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葫芦丝文化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葫芦丝文化品牌。傣族织锦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玉儿甩则表示,“希望能和更多外地企业合作,把傣族织锦销售到更多地方,带动乡村振兴”。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现场。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文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经济高水平发展一体推进,相继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与举措,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云南规模以上文化公司数达719家,同比增加59家,增长8.9%,实现盈利28.8亿元,同比增长486.1%,一大批云南出品的文艺佳作不断涌现。

  在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楚雄彝族服饰精彩亮相,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观赏。这些服饰在今年9月举行的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上集中发布,运用彝族崇尚的黑色以及云纹、马缨花、银饰等元素图案,尽展彝绣之美,生动诠释了中国非遗传承创新的活力。

  楚雄彝绣惊艳亮相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拥有1700多年传承历史的楚雄彝绣,是彝族百姓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小小绣花针,传承了千年彝绣美,走向了时尚大市场,做成了亿元大产业。

  “一路走来,我始终秉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把弘扬彝绣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彝绣文化传承人张丽琼1998年刚到楚雄州博物馆工作时,就被多彩的彝族服饰深深吸引。2004年,张丽琼停薪留职拜师学习彝族服饰的设计制作,并成立工作室;2014年,她从博物馆辞职创立了彝绣品牌、成立了公司,通过楚雄州委宣传部在全州授牌建立的彝绣专家工作站对绣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绣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楚雄彝绣惊艳亮相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近年来,楚雄州积极发挥楚雄彝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优势,在州委宣传部统筹推动下,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全国首个以“楚雄彝绣”为代表的手工刺绣标准,统一定价标准、刺绣工艺、追溯体系;积极申报“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保护楚雄彝绣知识产权。

  千年非遗要书写指尖新的传奇、展现非遗活力魅力,就要在传承中不停地改进革新。“传统彝绣大多数表现在手工制作的日常穿着中,我们把彝绣和文创结合起来,更多地融入生活,通过自主设计让彝绣更年轻、更时尚。”“彝礼还潮”文创品牌主理人张建勋说,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彝族刺绣的传承、创新、发展中来,共同促进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楚雄州武定县彝绣协会会长郭晓艳说:“我们运用彝绣改良的服装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结合牛仔、百褶裙、网纱等现代化面料,让彝绣产品时尚化。”

  今年8月份,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启动运行,为楚雄州彝绣企业和广大绣娘搭建了更高层次、更广区域、更多渠道的彝绣产品展示销售平台,为全国民族刺绣产品研发生产、集中展示、线上线下交易创建了示范平台。

  近年来,楚雄彝绣走出国门,不断向国际化进军。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表示,从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到世界时尚舞台,楚雄州把传统基因融入国际时尚、把民族元素嵌入高端定制,加快传统彝绣向大众化、跨界化、品牌化转型,推动楚雄彝绣实现从走秀场到闯市场、从跟市场到引领市场的转变。

  楚雄彝绣惊艳亮相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楚雄彝绣“绣”出亿元大产业。在飞针走线中,楚雄州的绣娘们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转变,楚雄彝绣成为百姓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据统计,去年楚雄全州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带动1200多名残疾绣娘就近就业。

  李汶娟表示,力争到2025年,楚雄州发展壮大1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彝绣企业、20个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以上重点彝绣企业、10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彝绣企业,实现10万绣娘、10亿元增加值目标,把楚雄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和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区。

  10月20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新时代云南文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论坛在昆明召开。国内文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全国知名文化企业代表等共同为推动文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言献策。

  文化是体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社会现象,文明则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程。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华文化传播的媒介、方法、行为等要素让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传播过程之中得到溯源与阐释。

  传播与传承紧密相连。传播依靠媒介迭代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从传播到传承,是空间维度向时间维度的延伸。文化提供了一种记忆术,让人们在寻找传播媒介的过程中将其内容固定下来,从而超越个人的生理时间通过集体的传承得到弥补。传播注重空间向度的扩散,而传承注重历史向度的继承。文化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具有时代纵向传递的特征。因此,传播为传承奠定了基础,决定了传承的内容和媒介。

  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同时也在出现重大变化,面临重大机遇。一是从设计引领到产城融合。二是从“文化航母”到中小企业。三是从文化科技到“互联网+”。四是从产业聚集到特色街区。五是从文化传播到文明互鉴。六是从支柱产业到创意生活。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文化传承发展馆。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以云南为例,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住当地区别于全国的特色,聚焦科技、资本、服务等重要要素,突出原创性、差异性、唯一性。一方面,要对接国家战略,占领制高点。我们正在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云南应该在其中找准定位,用好云南资源、打造云南模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发挥区位优势,确定突破口。云南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特点突出,同时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内引外联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因此,云南要以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为抓手,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打造品牌等无形资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文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并且要调整文化产业评价维度,不仅要关注生产、生活、生态整体情况和GDP,更要关注老百姓的评价,让人们从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得到满足感、幸福感。新的起点上,云南可完全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找准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切入点,争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引领和示范。

  (作者:熊澄宇 系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理特征,会留下不同的自然遗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历史烙印,会留下不同的文化遗产。线路遗产是指历史上因特定的文化线路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遗产,是自然与人文在地理上留下的特殊遗续。中国是世界上线路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域特色鲜明、民族文化丰富,是我国线路遗产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历史悠远长久的线路曾经是中国与世界各族人民经贸往来、文化互通的友谊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云南要聚焦地缘优势,形成战略性重构、外向式链接、跨国型协作、文旅融合,在保护中传承和利用好线路遗产。

  一是推动战略性重构。从地缘上看,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接合部,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缘特点决定了激活线路遗产以重构战略的重要性。根据云南省特殊的地缘特点,要利用好云南历史上特有的线路遗产资源,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重新激活其传统独有的线路遗产活力。

  二是推动外向式链接。用好云南线路遗产资源,不仅是重构战略格局的重要路径,更有助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还要看到,当今我国一些地区正在进行连带性协作,即依据相关、相连、相邻的地缘优势进行协作性重构,云南可以大力推动外向式链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推动跨国型协作。目前我国区域之间的联手协作模式都有明显的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云南可以创造一种通过线路遗产而进行的跨国协作,特别是可以与中南半岛相关国家等进行诸如生态合作、自然保护区合作、生物多样性合作等。

  四是推进文旅融合。旅游业是当今世界顶级规模、发展最快、关联最广的综合性产业。文旅融合是推动文化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对于云南而言,发展旅游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云南旅游业发展不能直接复制别的地方的模式,而要聚焦其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显著的立体气候,结合特色产业,在传统线路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立自己的模式,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层次地融合发展。

  《丽水金沙》演出是落实“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要求的生动实践。《丽水金沙》择取云南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融入了纳西族、彝族、傣族、藏族等10余个民族的瑰丽风情歌舞,汇集了东巴文化、傈僳民歌、孔雀舞、火把节等10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

  文化企业只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长久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演出全方位展现丽江各民族源远流长、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生动演绎了丽江各民族爱党爱国、维护统一、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让观众在观演体验中感受丽江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2002年以来,累计演出1.9万余场,接待观众超1600万人次。2002年首演至今,营业收入累计逾3亿元,直接带动就业531人,间接带动周边区域和上下游产业就业逾3000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文旅经济,要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行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我们通过举办相关人才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推动行业交流发展和产品业态的延伸。同时,我们还努力发掘夜间消费需求,探索夜间“演艺+文创”集市。

  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云南旅游的“灵魂”。要继续推动民族文化世界表达、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厚重文化轻松表达、本土文化时尚表达,通过小舞台,为观众奉上一场又一场富含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养分的大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所作出的重要部署。眼下,我国文化数字产业新型主体蓬勃成长,新型业态活力迸发,新型文化消费方式表现出强大生机。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新机遇,找准重点,以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数字技术同样也在影响文化产业发展,为其带来了超高画质、超快传递、超宽领域、超长在线、超宽跨界等一系列变化。在数字经济强有力推动下,文化产业发生了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即以数字数据作为关键要素,重构了文化产业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开辟了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

  放眼全球,数字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兴起。我国是全世界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同时,我国在数字文化贸易方面也积极作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实施,为我们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要认真研究国际数字贸易的新规则,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

  对于云南而言,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是符合战略发展的大势所趋,要聚焦四大抓手、不断推进。一是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库。要充分利用5G、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把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高价值的数字文化资产。二是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建设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培育数字文化企业,很重要的一点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与当地发展战略相结合,从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云南可在全省进行战略布局,建设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数字文旅、数字视听、数字游戏、数字出版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三是推动数字平台建设,建设驱动创新的引擎。要吸取相关企业有益经验,积极培育云南的数字文化平台型企业,成为驱动创新、加快流通的重要引擎。四是建设数字文化场景,拉动消费新需求。要结合云南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通过虚实交互、以虚强实、跨界合作等方式,在全省各地布局更多的数字文化场景,赋能文旅,拉动消费,普惠人民。

  发展文旅经济要坚持内容为王,创作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华策影视集团曾两度与云南结缘,一次是2016年在文山普者黑拍摄了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另一次是2022年在大理拍摄了《去有风的地方》,两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发展。据相关数据,《去有风的地方》热播,成为大理乃至云南最好的旅游宣传片,让亿万观众认识大理、爱上大理、走向大理,为云南文化旅游复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可以说,这是“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

  好的影视作品既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深刻的价值影响,对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当下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国家战略用青春化、轻盈化、国际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需要对国家的战略布局有深刻认知,对当下社会有敏锐感知,以及对年轻人的接受方式有充分了解,再用相对国际化的方式进行呈现。特别是要抓住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层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人对文化价值的吸收。当下年轻人,尤其Z世代群体,不喜欢生硬、说教的表达方式,只有满足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激发年轻人文化自信,用触动、感动、治愈的方式讲好故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光乘风而起,更要把风留住。我们要紧紧抓住影视产业复苏和科技智能驱动的数字化发展机遇,把更多的影视文化行业资源线下集聚转化,双向持续赋能,乘风而起,把风留住,努力创作更多时代所需、人民所喜的特色精品力作,为充分释放影视产业势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建水紫陶作为中国的“四大名陶”之一,历经千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和独特的文化装饰风格积淀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非遗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上展出的建水紫陶。杨峥 黄兴能 周灿 胡妤雅 摄

  首先,要坚持文化自信。每个非遗项目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非遗,就是在传承文化基因,守护民族文化的根和魂。要沉下心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技艺做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加强文化调研和记录,形成重要理论基础。只有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其次,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焕发出新的光彩。非遗保护不能埋在土里,或供于高堂,而是要不断创新,找到属于当代的生活需求。非遗所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幸福生活。要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多方位连接。近年来,建水紫陶与茶艺相结合,创新制作出许多茶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这种来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的传统技艺,正是人们生活中彰显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培养人才。一项技艺会的人多了,从事的人多了,就是最好的传承。前些年从事建水紫陶制作的艺人一度不足百人,而如今这项技艺的相关从业人员已有很多。农村青年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不但掌握了一门可以就业创业的手艺,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明显提升。

  非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非遗工坊多数位于当地的乡村,这些地方文化底蕴浓厚,传承氛围良好。通过保护和传承当地非遗文化,可以弘扬乡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增强乡村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如今,一家家紫陶工作室遍布建水古城,形成了市场需求。同时,市场需求又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原标题:《在传承创新中探寻文化魅力!《经济日报》聚焦云南文博会推动文化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